很明显,西方国家目前的局势十分严峻。经济压力与国内政治矛盾交织,令西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从俄乌战争的表现来看,未来的行动可能会有相似的套路。下一场战争的爆发似乎近在眼前配资公司行情,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俄两国将如何应对呢?
一
西方可能重蹈覆辙
先来详细看看西方当前面临的困境。
毫无疑问,西方国家正处于多重结构性危机之中。单从经济层面来看,产业空心化与债务通胀像双重夹击一样,让实体经济不断流血。以欧洲化工行业为例,过去二十年其全球市场份额缩水近一半,近20家核心工厂永久关闭,没有新产能补充。高昂的能源价格和资本外流加剧了经济的衰退。
产业空心化已成为西方国家发展最大的瓶颈。
美国国债规模已经膨胀到与其GDP相当,欧洲则依旧被主权债务危机笼罩。量化宽松政策催生的资产泡沫加上随之而来的激进加息,就像先给病人注射吗啡再施以电击疗法,造成市场一片混乱,很快引发全球通胀浪潮,同时也撕裂了社会结构。
前10%的富人掌控着将近一半的国民财富,而西班牙青年失业率飙升,希腊养老金改革引发街头抗议,法国黄马甲运动也充分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与困境。
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极点,随时可能爆发。
在政治方面,西方国家陷入了民主代议制失灵的困境。根据网络调查,超过半数民众对本国的民主制度失去信心。政党为争取选票竞相推出脱离现实的福利政策,债务雪球滚到加州,出现了“公投否决加税却冻结工资”的荒谬局面。北约框架下,欧洲所谓的战略自主权变得形同虚设。乌克兰危机后,军费暴涨,美国则借机向盟友大量倾销军火,将地缘政治焦虑转化为军火商的巨额利润。
美国这一系列操作,正一步步将西方国家推向信任危机的边缘。
面对如此窘境,西方老一套的解决办法恐怕又要被启用。
二
战争一触即发的可能性
经济与社会压力的内爆,驱使西方不断依赖战争来转移矛盾,俄乌冲突便是最典型的案例。北约五轮东扩如同将战略匕首架在俄罗斯喉咙,引发了俄罗斯强烈反弹。芬兰和瑞典百年中立被打破,加入北约,表面宣称是为了“守护民主价值”,实际上是美国制造安全恐慌,重塑对欧洲的控制链条。
战争已经成为一条利润丰厚的产业链。欧洲正承受能源价格暴涨数倍的压力,数百万难民涌入冲击社会福利体系,而美国雷神公司的股价却飙升,北约军售收入激增至280亿美元,借此打击欧元区工业竞争力。即便遭遇去美元化的反噬,美国仍通过能源订单实现资本回流。
中东战争也印证了类似逻辑。虽然打着“推广民主”的幌子,实质是为了掌控石油通道和维持美元霸权。伊拉克战争摧毁国家结构,催生恐怖组织ISIS;叙利亚内战引发大量难民涌向欧洲……背后都是西方利益集团的深层阴谋。
历史往往会给出答案。西方的操作模式在经济危机时总是如此:先制造安全依赖(如北约东扩),再激化阵营对立,最终通过武器经济将全球绑在一起,共同分担其制度危机成本。
那么,在现今局势下,台海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有多大?
显而易见,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焦虑正在转化成打“台湾牌”的冒险冲动。
如果美国经济困局加剧,尤其是美债危机爆发,美国极有可能复制乌克兰剧本。
台积电垄断了全球近乎全部高端芯片产能,这使得台湾成为西方高科技博弈的重要筹码。
面对这种情况,西方是否会出手干预,绝不能抱有太多乐观。
一旦台海战火点燃,中俄将如何应对?
三
中俄如何应对?
为何要把中俄放在一起讨论?关键在于双方的战略立场。虽然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,但一旦台海战争爆发,俄罗斯极有可能被视作中国阵营的一员。
从安全角度来看,俄罗斯面临严峻挑战。
其远东地区安全压力会明显增加。若美军加强西太平洋部署,美驻日、驻韩基地的活动将大幅增强,甚至可能联合日本在北方四岛制造摩擦,迫使俄罗斯分散兵力应对亚太潜在冲突。
如果被划入中国“盟友”行列,西方加大对俄制裁也在情理之中,尤其是能源制裁,因为能源是俄罗斯经济命脉。俄罗斯必须严防死守。
因此,台海战争一旦爆发,俄罗斯绝不会袖手旁观。
西方可能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,如冻结资产、断绝金融联系等。中国已提前布局,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加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作,努力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依赖。
俄罗斯也可加强对中国能源供应,保障中国能源安全。双方可以深化经济合作,扩大本币结算,绕开美元体系,减轻西方制裁压力。
军事方面,中国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,但俄罗斯在必要时也能给予一定支援。
俄罗斯虽然主力部队集中应对欧洲北约压力,但在远东也布置了力量。其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超2000公里,足以威胁西太平洋美军基地。
如形势需要,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有能力在日本海、西太平洋展开军事行动,牵制美日军力,从侧翼缓解中国的军事压力。
此外,俄罗斯在电子战和情报侦察技术上较为先进,可与中国共享资源,提升双方作战效能。
外交方面,中俄应紧密团结,共同抵御西方的围堵。
总体来看,面对西方的多重压力配资公司行情,中俄已成为命运共同体。若台海战争爆发,双方在军事、经济、外交等层面必须协同作战,共克时艰。
嘉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