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0多人报名山西股票配资平台,400多个座位,剩下的观众只能站着。
这个场面,在学术讲座中极其罕见。
台上的主讲人是77岁的约翰·米尔斯海默,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。
他被誉为"进攻性现实主义"理论的教父,也是最早预测中美必然冲突的美国学者之一。
2001年,他在《大国政治的悲剧》一书中就断言:21世纪早期,中国的崛起将"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",而"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"。
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。
24年过去了,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在很多方面都印证了他的判断。
这个美国老头为什么这么"准"?
米尔斯海默这个人,说起来挺有意思。他出生于德裔爱尔兰家庭,17岁参军,西点军校毕业后在空军服役5年。
这段军旅生涯让他对国际冲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。
他的理论简单粗暴:国际政治就是丛林法则,国家之间处于"无政府状态",为了生存必须追求权力最大化。用他的话说,这就是"大国政治的悲剧"——谁都想当老大,谁都不想被别人压制。
但米尔斯海默绝不是那种无脑鼓吹美国政府的学者。
2003年伊拉克战争发生时,布什政府说这是"先发制人",米尔斯海默直接怼回去:这哪是先发制人?这分明是预防性战争!
他的逻辑很清楚:先发制人得有证据,得有实实在在的威胁。可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儿?根本没有!美国这么干,纯粹是想重新洗牌中东。
结果呢?美国军事上是赢了,但政治上败得一塌糊涂。深陷泥潭20年,花了天文数字的钱,最后灰溜溜地撤出阿富汗。
米尔斯海默早就说过,这是场"不该打的战争"。
这就是米尔斯海默的风格:理论上冷酷,但判断上精准。他不是战争狂人,而是个冷静的观察者。
从这个角度看,他对中美关系的预测就更值得重视了。
因为他不是站在美国立场上煽动对抗,而是在用理论分析现实。
24年前的预测,现在看有多准?
回到2001年,那时的中国GDP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,军费开支更是微不足道。
但米尔斯海默却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巨大潜力。
他在《大国政治的悲剧》中写道: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,而且领导人已经接受了经济改革。人口规模和财富是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,因此中国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变得更加强大。
这个判断现在看来简直是神预测。
经济方面,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,中国经济总量早就超过了美国。2025年一季度,中国GDP同比增长5.4%,表现相当稳健。
反观美国,智库预测2025年经济增长可能陷入停滞,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的概率达40%。
军事方面更是突飞猛进。
根据2025年全球军力排行榜,美国虽然仍居首位,但中国已经稳居第二。更关键的是,在西太平洋地区,中国的军事存在已经让美军感到压力。
香港《南华早报》2025年1月的报道说得很直接:解放军已经在西太平洋地区成为美军的"强大对手"。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也承认,从2023年到2024年,中国新增了100颗核弹头,总数已经超过600颗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美国战略界日益增长的焦虑。24年前米尔斯海默的担忧,如今已成为华盛顿的现实困扰。
但问题是,中美真的会像他预测的那样走向冲突吗?
战争真的不可避免吗?答案可能出人意料
这是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。
米尔斯海默的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意外:虽然竞争激烈,但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其实很低。
2024年9月,米尔斯海默在接受采访时说:虽然中美之间的安全竞争会持续很长时间,但双方都必须明白这种情况有多危险,都需要尽可能谨慎地管理这场竞争。
为什么战争可能性不大?
因为要想打起来,得同时满足好几个苛刻条件:外交约束失效、国际体系约束失效、全球化约束失效、公众舆论约束失效,连核威慑都得失效。
这些条件同时满足的概率实在太低了。
先说外交约束。
虽然中美竞争激烈,但沟通渠道始终保持畅通。
2025年1月17日,中美元首还通了电话,双方表示要推动中美关系在新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。5月份,中美在日内瓦举行了经贸会谈。
6月5日,两国元首再次通话。
这些都说明,双方都在努力管控分歧。
再说国际体系约束。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,也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。一旦开战,全世界都会遭殃。
其他国家绝对不会坐视不管,必然会想方设法劝和。
全球化约束就更明显了。
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很高,2024年中美贸易额超过6800亿美元。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,中国制造也需要美国技术。
打仗等于自杀。
公众舆论约束也很重要。
美国民众经历了20年的反恐战争,对海外军事行动已经厌倦了。中国民众更是爱好和平,历来反对战争。
最后是核威慑。
中美都是核大国,一旦开战很容易失控。核战争的后果任何一方都承受不起。
米尔斯海默在2024年的采访中坦言:"我希望美中用和谐相处证明我是错的。"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,说明他也不希望看到中美之间的长期安全竞争成为现实。
竞争会长期存在,但中国有自己的路
话说回来,米尔斯海默对中美关系的长远走向还是比较担忧的。
他认为,这种安全竞争会持续很长时间,就像美苏冷战那样。
他的逻辑是: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,美国肯定会加大遏制力度。这就像当年美国遏制德国、日本、苏联一样。
美国不会允许任何国家挑战其霸权地位。
但问题是,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有个重大盲点:他完全按照西方的历史经验来预测中国的行为。
第一,今天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同了。
冷战结束时,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欧盟、日本、印度、俄罗斯都有了相当的实力。中国即使想"称霸",面对的也不只是美国,而是整个国际体系。
第二,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战略理念与西方截然不同。
中国人讲究"和而不同",追求的是合作共赢,而不是零和博弈。这从中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的克制表现就能看出来。
第三,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"国强必霸"是个伪命题。
真正的历史规律应该是"国霸必衰"。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,哪个靠霸权主义获得了长久的成功?美国自己不也在为全球霸权付出巨大代价吗?
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2025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很清楚:如果把对方当对手,恶性竞争,只会中美双输、世界遭殃;如果两国做伙伴,相互成就,就能共同繁荣、惠及世界。
这就是中国的态度:竞争是必然的,但不意味着对抗。
关键是要把竞争控制在可管理的范围内,在竞争中寻求合作。
米尔斯海默24年前的预测在某些方面确实很准,但他的悲观主义结论未必就是唯一的答案。
中国不会按照西方的剧本走,也不会重复西方大国崛起的老路。
历史从来不是宿命的,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。
中美之间的竞争会持续下去,但这种竞争不必然导致冲突。
关键是要有智慧、有定力、有耐心。
毕竟,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,合作才是王道,对抗只能是双输。
参考资料:
《独家专访:米尔斯海默对全球冲突的冷峻预言》,看看新闻网,2024年9月9日
《"全球火力"网公布2025年军力排名》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,2025年1月14日
《中国驻美大使:中美长期和平共存,既是责任也是必须》,新华网,2025年3月2日
《重要新闻:中美元首通电话》,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山西股票配资平台,2025年6月5日
嘉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